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教育整顿榜样力量|“匠心”法官,让司法更有温度——武燕子

  发布时间:2021-04-02 08:28:48



武燕子:长葛市人民法院后河法庭负责人。“2020年度全省法院先进个人”,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多次获得“审判能手”“办案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她带领的工作团队先后被授予许昌市青年文明号、十佳政法单位等荣誉称号。


“匠心”法官,让司法更有温度

在长葛法院,提起武燕子,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她利落短发,朴实知性,从不高言大语,眼神中总是透出一种睿智和坚定。没想到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却扛着千斤重担,是大家公认的办案标兵、审判能手,百姓满意的好法官。在审判一线风风雨雨三十余载,裁断是非,定分止争,转换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

基层法院面对的矛盾面广、量多,成因复杂,处理起来繁琐劳心。面对一件件疑难杂症案件,武燕子总是冲在最前。

2020年年初,她审理了一起农业保险合同纠纷,原告是一家神农合作社,2019年该公司承包种植的多亩小麦,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冻灾,造成了大幅减产,原告向被告保险公司理赔无果,遂诉至法院。被告以原告管理不善等提出抗辩,双方关于保险理赔金数额意见差距巨大。由于原告与长葛市36个行政村都签订了土地托管协议,使该案涉及了数千农户和工人的利益,一块“烫手山芋”就这么交到了武燕子手上。原告小麦受灾的面积具体是多少亩?原告受灾小麦是否属于管理不善?被告是否应当承担保险责任?武燕子犯了难,但她很快沉下心来。联系气象站确定小麦受灾时间和原因,一遍遍翻看厚厚的卷宗,一点点比对相关现场勘验照片,数不清几次查阅专业书籍,数不清几回同事研讨案例,严谨细致、慎之又慎,百般抽丝剥茧,终于解决了案件争议焦点,查明了事实。那段时间,经常可以看到她下班后还在忙碌的身影,有时神情严肃,有时脚步匆匆。判决后被告不服提出上诉,中院认为原审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裁定维持原判。原告收到了六千多亩的保险理赔金,农户租金和工人工资也随之到了位。原告向武燕子送来了感谢信和锦旗,并见人就夸,在长葛,咱就服武法官。

正是她对案件事实每个细节的严格把控,造就了她的专业精深,实现了办案效率与质量的统一。

2018年的夏天,武燕子审理了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该案经历了一审、上诉中院、发回重审,双方的矛盾因为时间的推移逐渐加深。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对工程量申请司法鉴定,由于该鉴定时间长,对急于案件处理的双方当事人来说均是不利的。经过详细查阅卷宗、比对证据,首次开庭后,武燕子发现该案不通过司法鉴定,也能确定未完工的工程量。于是为了尽快查明事实、化解矛盾,武燕子带领书记员一次又一次冒着酷暑到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和双方当事人协商沟通。烈日午后,她们在一栋又一栋楼间辗转、查看、记录,顾不上衣襟湿透。施工电梯房有她们的足迹,建筑地下室有他们的身影。弄不懂的就咨询消防监管部门,走访相关工作人员。经过多达五六次的现场勘验,终于确定了该工程中未完工部分,查清了案件事实。因为前期进行了大量的庭前准备工作,再次庭审活动顺利而圆满地完成,最后依法判决被告向原告支付120多万元工程款,原告部分未达到完工标准的工程款诉讼请求,未获得法院支持。被告代理人说:“看着法官大老远一次次跑到施工现场,挺辛苦的。不为其他,就冲这份诚意,我们也应该积极配合,接受这份判决。”

多年的基层审判实践与历练,使她除了具备具备扎实的审判功底,更有着丰富的群众调解经验,在民事审判中练就了一身矛盾化解的“真功夫”。

去年秋天,长葛一小区的上下楼邻居因为合伙开孕婴店发生矛盾,原告以合伙协议纠纷为由诉至法院。虽然争议标的仅有1万多元,但在开庭审理过程中,双方情绪激动,矛盾很大,原告说到被告家中要账,被告父亲扬言再去就砍死她。双方咄咄逼人的架势让人很是头疼。作为案件承办人,武燕子考虑到双方是邻居,又是生意上的伙伴,简单判决会在他们中间留下一个难解的心结,就决定宁可自己多费功夫,也要解开两人心中的“疙瘩”。于是,武燕子便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她亲自来到当事人居住的社区了解情况,又分别到原被告家中做思想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就是这样真诚细腻的耐心调解和不懈努力,双方当事人终于握手言和,达成了调解协议,又成了生意上的好伙伴。武法官曾对我说,办理这样的案件比上千万标的的案件还要有成就感。

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武燕子热爱审判事业,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始终坚持以“工匠精神”办好每一起案件。说及法院工作32年的感受,她只有一句朴实的话,“办理一起案件并不难,难的是把每一起案件都办的公正、无可挑剔,既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

责任编辑:李洋    

文章出处:长葛市人民法院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