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基层女法官—陈燕萍的名字响彻全国。她扎根基层14年,情系百姓,无私奉献,模范履行人民法官的职责,共审理3000多起案件,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引发上访。被誉为“真情为百姓、公正建和谐的基层好法官”。她曾荣立一等功,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女法官、江苏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江苏省十大女杰。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她“全国模范法官”荣誉称号。读罢她的先进事迹,同为法官的我豁然开朗。她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还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真情解得死结开。她笃信“赡养案件还会有亲情,离婚案件会还有旧情,邻里纠纷还会有乡情,欠款纠纷还会有友情,交通事故还会有同情。只要我们唤起人间真情,所有恩恩怨怨都会烟消云散。”正是她的真情,“吴老汉与亲侄女才会握手言和”,才会出现“弟媳敬茶赔礼,兄弟联手填坑”的佳话。我们基层法官面对的多是家庭纠纷,邻里矛盾,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但由于“一场官司十年仇”的旧俗,使得法官不能轻易地下判,深谙此理的陈燕萍为此倾心、倾情,她的真情着实钝化了矛盾,既解法结,又解心结。
当前,由于社会转型,利益格局调整,矛盾复杂,案件井喷,人民司法该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陈燕萍明明白白的给出了答案,同时也给全国司法工作者上了一课。她用真情化解纠纷的方法在当下着实弥足珍贵。
启示之二:平凡之中见伟大。作为基层法官的陈燕萍,她所面对的大多是乡村百姓等“小人物”,所办理的案件多是家长里短的小案件。正因为平凡,注定了她不能轰轰烈烈。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平凡法官对这些平凡案件的恰当处理,促进了邻里和睦,社会和谐,才是她平凡中孕育着伟大。
全国法官的大部分工作在基层,基层法院的案件占到全部案件总量的80%,而“源头解决纠纷的成本又是最低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目前社会的司法需求,当前我们最需要的就是陈燕萍式的法官。基层审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法官,不仅专业水平高,品格要求也要高。某种程度上说,法官要成为“完人”,品格上要有抑制诱惑的能力。因为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做事情通常要凭借潜规则。因此对法官来讲,社会上的诱惑还不仅仅来自于金钱,还有情感文化等方面的诱惑。这就要求法官要甘于寂寞,乐于奉献。陈燕萍扎根基层14年,情系百姓,无私奉献,模范履行人民法官的职责,无疑为全国法官竖起一个标杆。
启示之三:大爱无声铸忠诚。虽然法律是无情的,但在陈燕萍的身上,她却能将看似冰冷的法律演绎得充满司法温暖和人文关怀,这源于她心中始终存有的一种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的厚重积淀。当身患绝症的小敏无助之时,她这位法官妈妈点燃了司法的温暖之火,挽救了小敏于危难之中。因伤致瘫的当事人小崔,做梦也不会想到陈燕萍会到他腥臭扑鼻的床前调解。她的举动感动着周围的人们,也彰显着社会主义法治人性的光辉。只要你心中时刻装着老百姓,真诚的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百姓办实事,老百姓就会把你抬举的很高很高。“案子到陈法官手里,我们放心,心里踏实。”也许这就是对陈燕萍最大的褒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她在处理案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真、善、美,再次证明了法官不仅是“铁面”的而且是“有情”的,她以对人民的火热情怀诠释着社会主义法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