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实务 -> 调研成果

李文祥的“争”与“让”

  发布时间:2011-07-27 10:05:30


    老英雄李文祥战争年代参加了多次战役,遇到最危险、最艰难时,他总是挺身而出、奋勇争先。济南战役中的爆破,平潭岛战役中的抢滩,都是他不怕牺牲敢争敢拼的例证。和平建设年代,他先后辗转多个地方,往往都是主动到最艰苦的地方去。1962年,国家号召支农,他第一个报名,毅然放弃城市生活,脱离干部身份变成不吃商品粮的农民。然而,在荣誉面前,他总是推让, 提拔他当指导员,他急得拍桌子嚷嚷,硬是把机会让给了有文化的同志。让他当电厂厂长,他觉得自己文化低又谢绝了。恢复他的干部身份,可回福建安排工作,落实相关待遇,被他拒绝。福建的同志再次专程来到范县,为李文祥发放了生活补助费,他拿出福建方面给他寄来的生活补助费凭证,找到民政部门说:“福建给我发着钱呢,咱不能昧着良心拿两份,让国家吃亏啊!”他是建国前参加革命并入党的,可以申领老党员补助费和离休金,但他始终认为,靠劳动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坚持不给国家添麻烦。他就是这样的人,争得的是战斗、是工作,让出的是荣誉和待遇。他总是为自己想得少,为国家、为别人想得多。

    李文祥的“争”与“让”,争出的是冲锋在前,不怕牺牲的精神,让出的是吃亏在前,享受在后的品质。走进李文祥,他让我们倍觉熟悉的同时,更让我们惭愧!熟悉的是他的生活是那样的平静、从容,仿佛邻居。惭愧的是他对精神家园的坚守是那样的炽热、执着,令我们这些后来者不能企及。面对当下逐利氛围浓厚、人心略显浮躁之下人们精神的失落,他独享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淡定,这种境界、这种风范 不正是我们从事的事业所渴求的吗?

    是的,人们对收获和成功、荣誉与金钱都有着非凡的期待,而在收获和成功、荣誉与金钱面前,又有谁能像李文祥那样每每都能做出有利国家,施惠百姓的选择呢?在我们时常抱怨世道不公,时运不济时,是否感受过象李文祥那样从转业干部一夜变成农民的巨大落差?在埋怨待遇偏低,人少事多时,是否体谅过老英雄居无定所,蛰居庙院的无奈?在我们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时,是否感悟过李文祥不拿双份补助的胸怀呢?这正是李文祥的伟大之处,省委卢展工书记概括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正是李文祥的真实写照。

    一名优秀的法官,一定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践行着“三平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永葆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追求,对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在平静之中充满激情,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纠纷中寻找解决办法,并在创造性地化解矛盾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在平平常常工作之中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周围的群众。因此我认为李文祥所体现的“三平精神”完美地诠释了“法官精神”。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引导法官立足平凡岗位,端正职业态度,平衡职业心理,把平凡的人生与伟大的职业追求联系起来,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有乐趣,越走越宽广。李文祥的“争”与“让”正是我们法官的行为楷模,他的“一种信仰、一番奋斗、一直坚守、一生清白.”也将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责任编辑:王玉蒲    

文章出处:长葛市法院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