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官风采 -> 办案札记

职权不可越界 底线必须坚守

  发布时间:2013-06-06 11:16:05


    我国古典文学中“四大名著”我看过不止一遍,尤其是《三国演义》。少时看,属于典型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盲目地崇拜豪杰,只拣轰轰烈烈、环环相扣的章节看,醉心于“不下三个回合,斩于马下”的酣畅淋漓,观诸葛亮每每料事在先,计无不中,谋无不成(偶在天水为姜维识破,最后却连姜维也做了他的接班人),加之其体伟善谈,装束雍容,我遂以神人视之,每每大快朵颐,指口余香。青年时读,便多了一些理智,不再人云亦云,遇事也颇能倒而推之,时下称之为“逆向思维”,如“舌战群儒”一节中,东吴陆绩以曹操、刘备身世相问,诸葛亮则先以陆绩六岁时曾在袁术座间怀桔调侃揶揄(六岁孩提,童心未泯,此行为再正常不过),使其语塞;严畯以诸葛亮治何经典垂证,他却顾左右而言他,以世之良相自比,使严畯低头丧气;如此者是诸葛亮占据了气势上的主动,其“才能”未有显现;又如“失、空、斩”一节中,分明是作为主帅的诸葛亮用人不当,摒弃了马谡“参”之所长,强为其“兵”之所短,枉然葬送了北伐前程和马谡的生命,自此诸葛亮神人的想象在我心中已是大打折扣了。年过不惑再习,诸葛亮在我眼中遂显平庸乃至小肚鸡肠,其在军事指挥上的才能远不及其在农业机械制造上的成就。由于在蜀汉政权创立过程及存在期间诸葛亮始终位处枢密,他的性格决定了这个集团内部骨干成员的性格,既无大魏将军的豪俊豁达,亦少东吴朝臣的儒雅风流,能独掌大局,坐镇一方的部属廖若星辰,及至诸葛亮六出祁山时,营中之事竟到了其每“凤行夜寝,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的地步。事无巨细,事必亲躬,气尽才竭,命殒五丈原也就不足为奇了。杜工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句中的怅然与无奈,其实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读懂参透呢?国家同理,大小一然,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为行之,士大夫也。当局者的诸葛亮迷,而旁观者的司马懿清,他就以诸葛亮不能够遵循治家的“鸡思鸣、犬管户、仆执耕、婢典火”的普通常识,而作出“食少事烦,岂能久乎”惊人判断,真是天理昭然!诸葛亮说他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不去做的理由是“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这话我相信是他的真心话,同时我则坚信这是他的搪塞之词!魏延之死不是很能说明问题么?

    话虽如此,诸葛亮之才能与智慧较之寻常人,却仍乃“皓月之于萤火”!但即使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美轮美奂的杰出人才,亦无法做到百密无疏,面面俱到。故而无所不能,包打天下的通天教主,仅仅是小说中的人物,是人们理想臆念的结合体。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一个部门的能力有大小,社会生活世事纷杂,岂非一人一部门所能包揽!时下诸事堪莫相象?圣贤亦然,吾侪何为!记得在全国组织系统学习王彦生先进事迹视频报告会上,时任中组部部长的李源潮副主席指出,王彦生同志的优越之处亦即感人之处就是能够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地搞好本职工作,一切为了工作,不假缘由地日行之,夜梦之,偶有心得即笔耕不辍,值得学习和推广。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工作之外的事忙多了,用在工作上的心思和精力就会减少,“一心不可二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心好静而欲牵之,神好清而心扰之。真正地塌下心来干一些实事,其实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那些不重视基本群众,不着眼基础工作的观点是荒唐无聊的,也是可笑可悲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不让老实人吃亏”正在成为组织共识并以此为切入点校正用人机制,褒扬风清气正的社会主流,习近平总书记则痛斥某些干部“作风漂浮”,指出这是党性不强的表现之一,在实际工作中集中体现为宗旨观不强、学习观不实、事业观不纯、得益观不当、纪律性不强。相声演员杨仪在获得“笑星”称号之后曾很幽默地讲过这样两句话:第一句是“获得这个称号容易吗?”,第二句是“获得这个称号有什么了不起的?”。对于每一个人和事,我们都应该这样辩证地、理性地、综合地进行具体分析,而不为假象所迷惑!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行各业尤其是处于敏感位置的人民法院工作,鉴于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局部地出现了“大包大揽”现象,不能够严格工作职责,做不到各司其职;案件上新问题层出不穷,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队伍建设中积弊难除,缺乏竞争和活力;缺乏对工作实际调查研究,不能人性的体察办案一线干警的苦衷;某些司法解释不符合生产生活实际,闭门造车想当然,施行后在司法实践中反而添乱增堵。毛泽东同志早就说道:“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这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鲁迅先生也讲过中华民族的脊梁之一就包括那种“敢于为民请命的人”。它启迪人们对于问题和现象要思考,要过滤,要提升,要总结,决不人云亦云,不搞疑影吠声,应该有经过自己大脑加工过的结论。中国有句古语叫“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我们不应简单机械地将其定义为贬义词,现实中能够完全做到上述内容,也许就不会再出现什么多部门联合“执法”、“会战”之类的糊涂事,混账话!我们现在面临的时代是一个激情多变的时代,这正考验着我们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智慧、胸怀和作为,我们更应该努力实践公平正义的庄严承诺,“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以实际行动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

    目前,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安排,全国自上而下有组织、有批次地正在开展旨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该活动要求以“接地气”的方式,以调研主体、调研对象、调研内容“全覆盖”为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狠杀奢靡之风(即“三反一杀”),树“为民、务实、清廉”形象。李克强总理多次重申,该放的权力坚决放掉,该管的事务一定管好。人民法院作为解决矛盾、化解纠纷的最后防线,人民法官作为止纷息讼、析法明理的自然主体,如何在这次有着深远历史意义和迫切现实主义的主题实践活动中,结合工作实际,实现人人明白“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目的,是当前广大法官干警要深思熟虑的命题,我们既不齐大非偶,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骛远,夜郎自大,既要有惩恶扬善舍我其谁的自豪和勇气,又要有为民司法本我职责的谦逊和担当,使本次活动取得干部思想受教育、群众生活感实惠、政府形象有转变,信念理想得巩固的大好结局,工作活动两促进、双提升,勇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排头兵!

责任编辑:孙冠华    

文章出处:西安市临潼法院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