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步入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不断凸显,疑难案件逐渐增多,化解矛盾纠纷的难度逐渐加大,人民法院的审判和执行工作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其中司法公信力不足的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所谓司法公信力,就是指司法机关将自身对事实和法律的理解运用到其职权活动中所获得的社会公众信任的程度,它集中反映出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司法行为及其司法结果的价值判断及心理认同感,并对该结果自觉服从、尊重的状态和社会现象。司法没有公信比司法不公更为可怕,即使法院作出公正判决,群众也往往不相信。司法公信力危机,是当下我国司法面临的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从全局性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将“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作为实现法治思维的有效途径,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的明确要求。进一步采取措施确保司法公正,加强司法公信,已经成为人民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一股强大正能量。
◆司法公信力不足的现状及主要原因
结合笔者所在法院工作实际,当前司法公信力不足的现实情况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法官素质对公信力的影响。少数法官素质不高,司法能力不强,不能严格公正执法。做群众工作的意识淡薄,方法少、能力弱,导致办案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调判结合做地不够,调的少,判的多,甚至办错案,引发当事人的质疑。
二是司法作风对公信力的影响。少数法官作风浮漂,判前不释法,判后不答疑,态度粗暴。有的法官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职业道德素养不高,不注重法官和法院形象,给司法公信带来消极影响。
三是执行难问题依然是影响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因素。目前法院执行难问题依旧存在,特别表现为大部分案件被执行人无执行能力造成案件执行困难,虽然对此类案件的部分当事人进行了司法救助,但也只能安抚一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申请执行人依然要求法院彻底执行生效法律文书,否则涉执信访不断,认为法院裁判没有公信可言。
四是涉诉信访问题对司法公信的影响较大。当前,人民法院的涉诉信访问题突出,旧的信访问题解决,新的信访问题又来。出现这些问题固然与少数法官的办案质效不高有关,也与目前信访工作形势有关。少数当事人不服裁判,并不首先选择上诉、申请再审等正常法律程序,认为小闹小解决,大闹快解决,导致案件始终无法得到最终认定,给司法公信带来严重挑战。
五是司法保障能力不足制约了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化解社会矛盾的繁重任务与司法能力和保障措施不足的矛盾突出。基层法院案多人少,导致基层法官长期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压力较大。以笔者所在法院来说,目前实有83名在职人员,其中有法官63人。2012年全年共立案2472件,审执结2060件,每位法官平均要办理案件400余件,基层法庭人员更是不足,有的甚至组不成一个合议庭。司法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案质效,造成部分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不信任。
◆关于提高司法公信力的一些建议
为更好加强司法公正,维护司法公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应当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以规范促公信。要严格规范司法行为,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各项诉讼权利。要规范执法尺度,探索确保法律统一适用的有效机制。通过规范的司法行为,着力解决好每一起具体个案,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群众对司法的普遍认同,不断汇聚公平正义的正能量,为司法公信力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强化审判管理,以质量促公信。要进一步加强审判质量管理工作,建立系统、科学的审判管理体系。以立案、开庭、延期、结案等环节为程序节点,对合议庭组成、程序选择、法律适用、裁判结果、上诉二审、生效执行等实体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控,及时通报存在问题,确保案件质量。进一步开展好“两评查”等强化审判质效的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找差距、补短板、练真功、求实效,不断提高庭审质量和裁判文书制作水平,用实力说话,让当事人切实感受到审判质效的提高,增强司法公信。
三是推动司法公开,以公开促公信。要始终坚持让司法运行在阳光之下,在制度框架内尽可能地公开透明。法院的立案工作、审判工作、执行工作包括委托评估拍卖鉴定等要尽可能地面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坚持创新审判公开方式,实行网络“庭审直播”和裁判文书上网,接受群众监督,方便当事人查询。坚持重大案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执法监督员等社会各界代表参与旁听。坚持“法院开放日”制度,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敞开法院大门,接受社会监督,使司法公开化、民主化,让民众切实沐浴到司法阳光,促进司法公信。
四是强化司法民主建设,以民主促公信。进一步完善司法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机制,提高司法体察、回应社情民意的能力。继续扎实开展“向社会公开承诺办理十件实事”、“走访百名代表、巡访千家企业、回访万名当事人”、“送法进校园”、“社会法庭”、“法官村长”等工作,下基层,听民意,办实事,开展活动的同时注意总结,建立起深入基层听取民意的长效机制。
五是加强作风建设,以形象促公信。要切实解决司法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改善形象,实现“把风气搞正、把工作做实”的目标。要本着“强教育,重防范”的原则开展司法廉政建设工作。对法官的违法违纪案件要加大查处力度,及时处理举报投诉,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违法违纪者,发现一起,查办一起,形成强大威慑力,努力营造一支风清气正、为法为民、作风优良的法官队伍,以良好的形象面向民众,提升民众对司法的信任度。
六是加快信息化进程,以科技促公信。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方便群众进行诉讼。具体来说,可以在送达、开庭等具体环节上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考虑当事人便利,拉近司法与大众的距离。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常态化网络互动平台,使法院工作自觉融入网络时代,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时效性等特点,主动展示法院工作的良好形象。